STEAM教育新蓝海,巨大价值受追捧
发布时间:2017-10-12 14:33:43 | 1411 次浏览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素质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现代制造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素质人才高地。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素质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现代制造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素质人才高地。
此次规划出台,将会加快机器人、编程培训、3D打印、STEAM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进度。
无独有偶,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鼓励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渠道,更好的认识世界。这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狂砸40亿美金推动STEAM教育,并发起“编程一小时”的运动,频频为编程教育平台组织站台的原因,旨在让全美小学生开始学习编程及STEAM素质教育,更早的接触计算机、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
2017 年浙江省将信息技术(包含编程、3D打印、机器人)作为高考选考科目(7 选3)中的一门,与传统理化生科目具有同等地位。考虑到此次国务院重点提出要推广STEAM素质教育,预计会有更多地区高考将涉及STEAM科目。这个也是对标美国政府对青少年素质科技教育,我们做出的高考变革尝试。
结合浙江、上海两地先行做出的高考改革,未来的全国范围高考改革,肯定也将围绕着这一未来产业规划作出调整。
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将代替人类现有的很多工种,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跟现在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密不可分,机器代替了人,人类将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现行标准,必将面临全面改革。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所有行业都将随着人工智能带来升级与变革。会有更多的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诞生。
作为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5、90后这一代家长,本身的知识储备危机,让他们更多的去关注这些新兴技术及科技,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紧跟时代潮流,毕竟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要考虑10年-20年后的工作。
STEAM教育理念的引入给中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带来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丰富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尖端科技,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可以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物理、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等多学科知识。
聚焦
此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于人才的培育有以下几点重点。
重点一:中小学阶段设置STEAM课程
实施全民素质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现有国内杰出的STEAM课程研发及创客中心主要集中在知名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的创新中心较知名,其中STEAM3D MakerLab就以机器人、3D打印、编程教学为主,并结合VR及AR科技技术让抽象知识学习生动化,并研发出针对K12适龄学生的校内标准课程,针对校外兴趣班及培训机构的素质拓展课程。课上可以利用机器人助教模式陪伴学习,课后家庭自学时间有独立创客课程包,校外兴趣班有动漫主题创客课程。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重点二: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
完善STEAM教育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
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重点三: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
重点四:建立重大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
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形成人工智能持续创新能力。
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平台等的科普作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开源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创客基地、生产设施或展馆等。在上海市思迪佳智能科技为公众开放了集智能机器人、3D打印、编程、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为一体化的现代化智慧教室,针对中小学及职业院校、高校在校内建设创客实验室的方案,思迪佳作为全国标杆级创客创新中心示范单位,自研教具及课程案例达到300多套,现已在全国300多所学校应用。
重点五:智能素质教育
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